2)575【贤相与盛世?】_梦回大明春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时,必然趁机中饱私囊,王渊今后能够以此切入,干翻一批不听话的杨党,彻底掌握对朝廷的控制权。

  当然,王渊派系的官员,肯定也要参与其中。

  毕竟工程量太大,只靠杨廷和来搞,不知得弄到猴年马月去。杨党为主,王党为辅,清理皇庄皇店,王党趁机搜罗杨党中饱私囊的证据。

  若有互相勾结、狼狈为奸者,就算是王党自己人,王渊也会毫不手软的秋后算账!

  投靠王渊的夏言,转任顺天府巡按御史,专门负责全程监督此事。

  历史上的夏言喜欢兼并土地?

  呵呵,至少在京畿地区,夏言必须做清官,半亩田他都不敢贪污!

  清理厂卫、清理冗兵、清理皇庄皇店的同时,杨廷和还在主持对太监的清理。正德年间,取佛、买办、制造、烧造……等差事的太监,还有腹里、地方、边镇、钞关、海关的太监,不符合祖制的,超过法定数额的,全部予以召回,接到诏书必须立即回京。

  担任镇守、副总兵的太监,不得再干预地方事务,若有违抗者予以法办!

  另外,还有不经吏部同意,由皇帝直接任命的传奉官,同样全部被裁撤掉。这不是正德朝独有现象,从朱厚照的爷爷开始,传奉官数量就一直增加,到了朱厚照手里直接翻倍,这些传奉官论罪皆可杀,没一个敢说自己是清白的。

  整个朝廷都运转起来,官员们忙得昏天暗地,包括太监在内,总共裁撤超过二十万人!

  也来不及详细审理,除了吃闲饭的,但凡拥有职务者,就必定有犯罪行为。太监全部扔去遵化挖矿,冗余无籍军士移民实边。南京那边由于路途遥远,也不用去北方实边了,一部分运往殷州,一部分运往南洋,一部分运往印度。

  同时,恶名昭著又无靠山的勋贵,也被各种抄家法办。朱厚照的两个舅舅,被抄没大量田产和店铺,并剥夺他们的侯爵,只剩少数财产让他们留用——毕竟太皇太后还没死,多少得给皇室留点面子。

  如此执行三月,国库丰盈,赋税增加,百姓安定,海晏河清,一派盛世富足之景象。

  国库银钱,可供十年开销!

  朱载堻这皇帝当得很幸福,有王渊、杨廷和操办政务,他垂拱而治便可,而且干啥都不缺钱。

  唯独,粮食有点缺。

  土豆已经引进了,加上红薯和玉米,新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,但也扛不住那连年灾害。

  杨廷和搞改革创收不行,但消解冗员搞节流挺厉害,只可惜不敢对真正的权贵下手。比如那些国公们,同样罪恶滔天,杨廷和却选择视而不见。

  清流官员开始吹捧起来,写诗作赋、编词唱曲,把杨廷和奉为一代贤相,甚至有人在吹嘘什么“绍丰盛世”。

  渐渐的,一些改革派官员,都觉得不用再改革了。

  边疆安定,奸佞伏法,阉宦低头,国库银钱多得用不完,那还要瞎折腾干啥?

  只要继续保持现状,就必定是一个盛世!

  甚至有激进派,叫嚣着收复交趾布政司,把(豹房)新军精锐拖去南边打仗,大明故土不能一直落到安南蛮子手中。

  而且很有意思,这些新涌现出的激进派,以前有许多都是厌恶战事的守旧派。他们思想的剧烈转变,一是来自朝堂稳定,一是来自国库丰盈,一是来自历次大捷,整个文官集团的心气儿都不一样了。

  传统文臣,就算只知吟诗唱词,但谁还没想过开疆拓土,辅佐君王达成万世景仰的文治武功?

  王渊非常无语的发现,他以前搞那么许多事情,竟然大大增加了改革阻力!

  穷则思变,富强之时谁愿改革?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pa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